一、初中物理电路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电路只要学生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特点: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电流只有一条回路,电流处处相等,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各用电器的电阻之和等于总电阻;
并联电路的知识点: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用电器之间相互不影响,电流不止一条路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支路两端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
二、初中语法知识总结?
初中语法知识初中语法知识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的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法知识以实词和虚词,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做短语,惑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带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惑句子的成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三、初中物理电路知识?
初中物理学习的电路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单电路:由电源、导体和元器件(如灯泡、开关等)组成的电路称为简单电路。
2. 电源:将化学能、光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 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电荷数目称为电流,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电荷量来表示,单位是安(A)。
4. 电阻: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称为电阻,用欧姆(Ω)来表示。
5. 安全用电:要用双层绝缘线(或者带接地保护的单层绝缘线),尽量不要触摸裸露的电线或电器,不要插未检修的电器,避免用手触碰电路元件等。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可以初步了解电路知识,掌握电流、电阻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和安全用电知识等。
四、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初中力学中主要有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压强,阿基米德定律,液体的压强,做功,功率,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vt,参照物。
五、初中化学知识全面总结?
一、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永为零。
SO42-、CO32-负二价,NO3-、OH-负一价,还有NH4+正一价。
二、化学之最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
(二)常见沉淀
白色:BaSO4、AgCl、BaCO3、CaCO3、Mg(OH)2、Al(OH)3 、Ag2CO3、Fe(OH)2
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其中AgCl、BaSO4不溶于酸!!!
(三)有色溶液
蓝色(含有Cu2+的溶液):CuCl2、Cu(NO3)2、CuSO4
浅绿色(含有Fe2+的溶液):FeCl2、Fe(NO3)2、FeSO4
棕黄色(含有Fe3+的溶液):FeCl3、Fe(NO3)3、Fe(SO4)3
紫色:石蕊溶液、KMnO4溶液
四、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
五、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六、常用计算公式
七、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注:“不”:不溶于水(溶解度小于0.01g,几乎可以看成不溶,但实际溶解了极少量,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微”:微溶于水(溶解度0.01g~1g);“溶”:该物质可溶于水(溶解度大于1g);“挥”:易挥发或易分解;“—”:该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就分解了。
八、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酸易溶于水,初中酸全溶。
碱中溶五位,钾、钠、氨(水)、钙、钡都可溶,(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氢氧化钡Ba(OH)2)
微溶只需记住钙。(氢氧化钙Ca(OH)2微溶)
可溶盐,钾钠铵、硝酸盐,全盘端。
盐酸盐(Cl-),银靠边。(盐酸盐里除氯化银AgCl外都溶。)
硫酸盐(SO42-),除钡餐。(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BaSO4。)
碳酸盐,可溶的只有钾钠铵;(只有相应的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铵可溶)
其余不溶于水,均能“溶于”酸。
九、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十、气体的检验
1.O2:检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验满:a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CO2: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收集满了。
3.H2: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生成的气体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
4.CH4:点燃,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片刻,迅速倒转烧杯,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5.CO: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蓝色火焰,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6.H2O:使无水硫酸铜(白色,CuSO4)变蓝(CuSO4·5H2O)。
7.N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熄灭,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不变浑浊。
8.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9.HCl: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十一、离子的检验
1.H+:
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则样品含酸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值;
②取样,加铁粉,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
③取样,加氧化铜,若黑色固体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则样品含酸;
④取样,加 Cu(OH)2 (选“NaOH 和 Cu(OH)2”中的一种)若蓝色固体被溶解,则样品含酸;
⑤取样,加 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钙 ,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
⑥取样,滴加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2.OH-:
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蓝,则含OH-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 值;
①取样,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含OH-;
②取样,滴加硫酸铜(氯化铁)溶液,若有蓝色(红褐色)沉淀产生,则含OH-;
③取样,加氯化铵溶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NH3),则含OH-。
3.碳酸盐: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SO42-: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酸化无现象,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5.Cl-:滴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6.NH4+: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7.Fe3+:滴入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8.Cu2+:①插入铁片,铁片表面附有红色固体。②滴入强碱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十二、离子共存
★常见的不共存离子有:
1.相互反应生成气体:H+和CO32-、NH4+和OH-、HCO3-和H+
2.相互反应生成沉淀:
Ag+和Cl-(白色沉淀)、Ba2+和SO42-(白色沉淀)、Ba2+和CO32-(白色沉淀)、Ca2+和CO32-(白色沉淀)、Mg2+和OH-(白色沉淀)、Al3+和OH-(白色沉淀)、
Cu2+和OH-(蓝色沉淀)、Fe3+和OH-(红褐色沉淀)
3.相互反应生成水:H+和OH-
注意:1、所有有颜色的离子都不能在无色的溶液中存在(Fe2+ 、Fe3+、 Cu2+ 、 MnO4_)
2、HCO3-碳酸氢根离子不能与强酸(H+)、强碱(OH-)共存。
如NaHCO3+HCl=NaCl+CO2↑+H2O(HCO3-+H+=CO2↑+H2O)、HCO3-+OH-=CO32-+H2O
十三、物质的鉴别
原理: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
鉴别的方法
【物理方法】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放热还是吸热等现象鉴别。
◆ 常见物质或离子
(1)依据颜色鉴别:含Cu2+溶液显蓝色;含Fe2+溶液显浅绿色,含Fe3+溶液显黄色;KMnO4 溶液显紫红色。
(2)依据气味鉴别:SO2、NH3均有刺激性气味。(3)依据溶解性鉴别:CaCO3不溶于水、Na2CO3溶于水。(4)依据溶解热现象鉴别: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溶于水后无明显变化。(5)依据磁性鉴别:铁丝可以用磁铁来吸引,而铝丝不可以。
【化学方法】
(1)特征现象法:利用物质间物理性质(如颜色等)的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剩余物质鉴别出 。
(2)两两混合法: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可以采用两两混合的方法,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便可加以区别。
(3)借助产物法: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物质鉴别出来,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鉴别(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常见物质的鉴别
(1)鉴别真假黄金,一般假黄金是锌铜合金,加入稀盐酸,如产生气泡,为假黄金。
(2)鉴别羊毛和涤纶,常用燃烧法,羊毛和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可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气味。
(3)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无毒塑料易燃烧,冒烟,无刺激性气味;有毒塑料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刺激性气味。
(4)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的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燃烧时无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乙烯;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氯乙烯。
(5)化肥的鉴别,可采用一观二闻三加水四研磨的方法,由于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的晶体 ,而磷肥为灰白色粉末,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氮肥钾肥和磷肥。二是闻气味,氮肥一般有刺激性气味,而钾肥和磷肥没有气体,因此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三是加水溶解,氮肥和钾肥全部都能溶于水,而磷肥大多数不溶于水,因此可用加水观察是否溶解的方法进行鉴别。四是加熟石灰研磨,由于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加热或研磨的条件下,会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因此可以用此法。
比如氮肥的简易鉴别,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这四种固体,可通过加碱的方法进行鉴别,没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尿素,有氨味产生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再分别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硝酸铵,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无沉淀产生的是硝酸铵。至此,四种氮肥鉴别出来。
十四、物质的除杂、分离、提纯
除杂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杂质易分离。(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 常用的除杂方法:
【物理方法】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
2.结晶:
(1)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2)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
【化学方法】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 常见气体的除杂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3.O2(HCl):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4.CO2(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干燥。
5.H2(HCl或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6.O2(H2O):通过浓硫酸。
◆ 常见固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过滤。
2.Cu(Fe2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
3.CuO(Cu):在空气中(或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4.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常见液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NaOH溶液(Ca(OH)2):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2.NaOH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过滤。
3.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蒸发。
4.CaCl2溶液(HCl):加入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5.CuSO4溶液(硫酸):加入过量CuO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6.FeCl2溶液(CuCl2):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十五、两种物质反应,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溶质判断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注意细节如溶液的颜色,指示剂是石蕊还是酚酞,有无沉淀,沉淀加酸是否溶解等
(2)溶质一定有可溶于水的生成物;
(3)溶质可能有可溶于水的过量的反应物之一
(4)沉淀、金属、金属氧化物等不溶的物质不是溶质。
(5)检测可能有的溶质,一定要检验与生成物不同的那部分离子
【题型】判断一定含有的溶质;可能含有的溶质;判断溶质的几种可能情况
【方法】
方法:从物质角度、或离子角度分析。
十六、废液成分探究题
要处理实验中的废液,就必须研究废液的成分。对废液成分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即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
1.从物质角度分析首要先分析混合前各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反应后一定含有哪些物质、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再混合后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各实验中生成的物质是否会参与反应),最后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判断。
2.从离子角度分析主要是从离子共存的角度分析,在混合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不反应的离子(一般Na+、K+、NO3-、Cl-等),由于废液混合后在用量上难以确定,参加反应的离子的剩余问题无法确定,所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是参加反应的离子。
六、初中语法知识点总结?
关于这个问题,1. 词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
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 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
4.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5. 句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条件句、比较句、并列句、复合句。
6. 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
7. 名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
8. 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
9.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原级、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位置。
10. 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比较、伴随等意思。
11. 连词: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关联词。
12. 祈使句:祈使句的基本结构、祈使句的语气、祈使句的用法。
13. 复合句:主从复合句、并列复合句、从属复合句。
1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比、描写、叙事等。
七、初中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与能量之间的传递和转化关系。以下是初中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通常用Q表示,单位是焦耳(J)。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量度,一般用摄氏度(°C)或开尔文(K)表示。
2. 冷热交换:热量在物体之间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是物质直接接触传递热量,对流是通过流体的循环传递热量,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3. 冰、水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冰加热可以融化成水,水加热可以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可以凝结成水,水冷却可以凝固成冰。这一系列相变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
4. 温度与热量变化:物体的温度变化与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有关。当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当物体释放热量时,温度降低。热量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热容量公式:Q = mcΔT 表示,其中Q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为物体质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5. 热平衡和热传导:当两个物体处于接触状态且温度相同时,它们之间不再有热量的传递,称为热平衡。热传导是固体内部分子振动能量的传递,通常遵循傅里叶定律,即热流密度正比于温度梯度。
6. 定义热效率:热效率是指能量转换过程中有用能量的比例。对于热机来说,热效率定义为做功所获得的能量与吸收的热量之比。对于加热器或制冷器来说,热效率定义为输出的热量与输入的热量之比。
这些是初中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八、初中电学知识点总结?
一、电荷、电流、电路、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
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电荷)。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验电器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验电荷正负性。验电器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越大,物体带电量越多。
九、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腾大教育为大家总结了物理中力和运动知识点,大家可以参照复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span=""></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十、电路基础知识初中?
1、最基本的电路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部分组成。
2、用电器:像灯泡这样利用电能工作,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叫做用电器。
如:电灯,电视机,电动机,电铃等。
3、电源:为用电器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如发电机,电池等。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开关:在电路中,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叫开关。
5、导线:把电源、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起导电作用的金属线称为导线。
6、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7、通路: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又叫闭合电路)
8、断路:一个电路如果没有闭合开关,或导线没有连接好,电路在某处断开,处在这种状态的电路叫做断路。(又称开路)
9、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10、电路图:我们常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器件,把这些符号用代表导线的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由实物组成的电路,这种图就叫做电路图。
11、电路的连接方式分:串联和并联两种。
12、电流方向: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13、电流用符号I表示,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4、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5、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6、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有电流电路的两端必有电压。
17、电压U的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18、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9、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20、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2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23、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4、电阻(R)的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25、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26、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利用改变它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
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应用收音机调节音量的电位器,就是一个滑动变阻器。
⑤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
至最大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